绥化市2021年科技研发情况分析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绥化市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强化科技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牵引,以培育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科技人才密集、能够形成核心技术产品的科技型企业为导向,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引进、激发市场创新活力,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研发企业活动基本情况
(一)开展研发活动单位数增加
按照科技统计范围,2021年全市“四上”企业共440户,比2020年增加42户,增长1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3户,比2020年增加41户,增长 11.3%。有科技研发项目的企业83户,比2020年增加22户,增长36.1%。其中,有科技研发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户,占有科技研发项目的企业总数的 96.4%:有资质建筑企业1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企业研发的主力。
(二)研发经费持续增长
2021年,全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 34290.2万元,总量列全省 7第位,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占GDP比重)为0.29%,比2020年提升0.15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30268.5万元,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占工业GDP入比重)为2.5%,比上年提高 1.5个百分点。
(三)研发队伍不断壮大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1318人,比上年增加568人,增长75.7%;其中R&D项目研究开发人员1210人,比上年增加524人,增长76.4%;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指R&D全时人员(全年从事R&D活动累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90%及以上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613人,比上年增加30人,增长5%。
(四)研发机构不断扩大
2021年全市设置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15个,同比增长36.4%。从企业自办研发机构看,2021年企业办研发机构人员432人,具有博士学历的25人、硕士学历的47人,机构中博士硕士占机构人员比重为16.7%。
(五)科技研发取得丰硕成果
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平台、抓配套、强服务,促使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249件;其中发明专利100件,占全部申请专利数的4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表科技论文17篇,拥有注册商标254件。研发成果也直接体现在经济效益中,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347项;新产品销售收入19.8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了对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加强了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了研发效率和科技含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大幅提升。
(六)政府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
政府资金对科技研发具有引导和拉动作用,有效激发了企业开展研发的积极性。2021年,政府资金进一步向科技研发倾斜,全市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投入共30268.5万元,较上年增加18584.6万元,增长159.1%,其中:政府对企业研发投入资金为708.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68.2万元,增长108.1%。政府资金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进一步激励了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培育核心竞争力。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创新意识薄弱。从2021年绥化市企业研发直报数据来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403户,开展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仅80户,研发活动发生率仅有19.9%。有80.1%的企业尚未开展研发活动,反映出大部分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和科技动力不足。全市纳入研发统计范围的建筑业、服务业企业,只有3家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非工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明显没有工业企业活跃,尚待激发。
(二)县(市、区)科技研发投入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县(市、区)之间科技发展不平衡。从全市工业企业R&D投入总量来看,北林区R&D投入最高,共投入经费 1829.7万元,望奎县企业没有R&D投入。县(市、区)之间工业企业科技发展水平悬殊,直接导致R&D经费投入分布不均衡,制约了全市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
(三)企业缺乏高素质研发人才。2021年,绥化市只有一所高等院校,大的科研单位也只有3家农业类科研机构,各类民办科研机构78家,规上工业企业内部设立研发机构也只有15家,占有R&D活动企业数的比重为18.8%。全部研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72人,占整个R&D研发人员的比重为16.7%。
(四)政府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虽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实施了一系列科技扶持政策,持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但由于绥化市是黑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政府科技资金投入与先进地区比仍有较大差距。2021年,来自政府部门的研发资金708.9万元,在整个工业研发投入中,占比为2.3%。
三、建议
(一)发挥部门主导作用。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加大企业对科技成果产出的资金投入,鼓励科技研发人员开展专利、实用新型的研究与开发,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委托开发、合作研发、购买技术等形式共同开展知识产权创造活动,形成科技成果后,及时同产业进行对接,加快成果转化。
(二)优化人才培育体系。产业要发展,既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培育政策,规范人才引进程序,推进科研评价与奖励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通过承担各级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任务,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提升基层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三)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建立和健全有利于自主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文化,鼓励科技创新,为中小企业竞争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保障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自筹为主体、金融部门为支撑、多渠道的科技投入融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