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2021年县域经济分析
县域是我国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基本单元,是城乡统筹的联结枢纽,是区域协调的重要支撑,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年伊春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委、市政府出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把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战略。2021年,全市县域经济总体实力显著增强,保持了较好发展的势头。现从统计部门视角,将全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后,三年来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简要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经济总量规模扩大
1.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增强。2021年,全市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7.2%,同比增长6.0%,增速比2019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三年平均增速2.8%。全市6个县(市)中,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7.3%)的是汤旺县(13.9%)和嘉荫县(11.0%)。
2019-2021年全市及各县(市)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单位:亿元、% |
||||||
指标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
总量 |
增速 |
总量 |
增速 |
总量 |
增速 |
|
全市 |
298.8 |
5.5 |
295.2 |
0.2 |
318.7 |
7.3 |
县域 |
175.0 |
4.5 |
171.8 |
-1.9 |
182.4 |
6.0 |
铁力市 |
80.2 |
5.5 |
77.4 |
-2.9 |
79.6 |
2.3 |
嘉荫县 |
24.6 |
5.7 |
24.9 |
-1.3 |
26.7 |
11.0 |
汤旺县 |
14.2 |
5.0 |
15.2 |
4.9 |
17.2 |
13.9 |
丰林县 |
22.6 |
4.6 |
22.4 |
0.9 |
24.3 |
7.2 |
南岔县 |
17.3 |
5.6 |
17.6 |
2.8 |
19.6 |
6.0 |
大箐山县 |
16.2 |
-3.7 |
14.3 |
4.9 |
14.9 |
6.9 |
2.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较快。2021年,全市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873元,同比增长10.3%,增速比2019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三年平均增长7.9%。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市平均水平(36982元)的是汤旺县(53002元)、嘉荫县(47963元)、丰林县(40075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1%)的4个县是汤旺县(20.2%)、嘉荫县(13.8%)、丰林县(13.5%)和大箐山县(13.4%)。
3.县域财政实力日益增强。2021年县域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838万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2019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占全市公共预算收入的35.9%。县域平均公共预算收入为10640万元,比上年增加1095万元,比2019年增加1017万元。全市除大箐山县外,其余5个县(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速均超过10%。从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实现双增长。2021年全市县域税收收入29490万元,同比增长9.9%,增速高于全省县域(7.1%)2.8个百分点,比2019年提高21.9个百分点;非税收入34348万元,同比增长12.8%。
2019-2021年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单位:万元、% |
||||||
县市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
总量 |
增长 |
总量 |
增长 |
总量 |
增长 |
|
县域 |
57735 |
1.1 |
57271 |
-0.8 |
63838 |
11.5 |
铁力市 |
31457 |
8.0 |
32915 |
4.6 |
36241 |
10.1 |
嘉荫县 |
10818 |
8.1 |
11688 |
8.0 |
12958 |
10.9 |
汤旺县 |
3423 |
-26.6 |
1589 |
-53.6 |
1798 |
13.2 |
丰林县 |
5099 |
-3.8 |
2977 |
-41.6 |
3412 |
17.0 |
南岔县 |
5026 |
-17.8 |
5483 |
9.1 |
6545 |
19.4 |
大箐山县 |
1912 |
0.0 |
2619 |
37.0 |
2884 |
6.5 |
2019-2021年各县(市)税收收入情况 |
||||||||||||
单位:万元、% |
||||||||||||
指标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
完成额 |
增速 |
完成额 |
增速 |
完成额 |
增速 |
|||||||
县域 |
26315 |
-12.0 |
26840 |
2.0 |
29490 |
9.9 |
||||||
铁力市 |
14316 |
1.6 |
15083 |
5.4 |
16607 |
10.1 |
||||||
嘉荫县 |
3042 |
-25.6 |
3855 |
26.7 |
5182 |
34.4 |
||||||
汤旺县 |
1302 |
-31.9 |
646 |
-50.4 |
729 |
12.8 |
||||||
丰林县 |
2939 |
14.3 |
1626 |
-44.7 |
1900 |
16.9 |
||||||
南岔县 |
3176 |
-41.5 |
3537 |
11.4 |
3174 |
-10.3 |
||||||
大箐山县 |
1540 |
-14.9 |
2093 |
35.9 |
1898 |
-9.3 |
||||||
2019-2021年各县(市)非税收入情况 |
||||||||||||
单位:万元、% |
||||||||||||
指标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
完成额 |
增速 |
完成额 |
增速 |
完成额 |
增速 |
|||||||
县域 |
31420 |
15.4 |
30456 |
-3.1 |
34348 |
12.8 |
||||||
铁力市 |
17141 |
14.1 |
17832 |
4.0 |
19634 |
10.1 |
||||||
嘉荫县 |
7776 |
31.4 |
7833 |
0.7 |
7776 |
-0.7 |
||||||
汤旺县 |
2121 |
-23.0 |
942 |
-55.6 |
1069 |
13.5 |
||||||
丰林县 |
2160 |
-20.9 |
1291 |
-40.2 |
1512 |
17.1 |
||||||
南岔县 |
1850 |
169.3 |
1943 |
5.0 |
3371 |
73.5 |
||||||
大箐山县 |
372 |
264.7 |
615 |
65.3 |
986 |
60.3 |
(二)产业结构逐步调整
全市县域经济结构继续调整,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19年的48.8:17.0:34.2调整为2021年的49.9∶15.6∶34.5,第一产业提高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3个百分点。
1.县域第一产业基础稳固,供给不断增强。2021年,县域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1亿元,同比增长5.4%,占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的75.8%,是全市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粮食产量97.5万吨,同比增加11.5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96.2%;蔬菜食用菌产量74652吨,同比增长1.6%,占全市总产量的62.4%;猪牛羊禽肉产量47837吨,占全市总产量的74.2%。此外,其他主要农产品县域产量占全市比重也处于绝对优势。
2.县域第二产业增幅最高,发展差距较大。2021年,全市县域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8.4亿元,同比增长10.7%,占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47.2%,在三次产业中增幅最高。从增速看,全市6个县(市)中仅铁力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增长24.5%,其他5县均为下降态势。从总量看,铁力市最大,其他5县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仅为铁力市的57.6%。
3.县域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总量不断壮大。2021年,县域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3亿元,同比增长5.3%,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5%。从县级层面看,南岔县的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一、二产业占比之和,达到54.5%,还有4个县的第三产业占比超过30%,成为本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2021年全市及各县(市)三次产业占比及增速情况
单位:亿元、% |
||||||||||||
指标 |
地区生产总值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总量 |
占比 |
增速 |
总量 |
占比 |
增速 |
总量 |
占比 |
增速 |
总量 |
占比 |
增速 |
|
全市 |
318.7 |
100 |
7.3 |
120.0 |
37.7 |
7.1 |
60.2 |
18.9 |
4.7 |
138.5 |
43.4 |
8.4 |
县域 |
182.4 |
100 |
6.0 |
91.0 |
49.9 |
5.4 |
28.4 |
15.6 |
10.7 |
63.0 |
34.5 |
5.3 |
铁力市 |
79.6 |
100 |
2.3 |
37.0 |
46.4 |
-5.5 |
18.0 |
22.7 |
24.5 |
24.6 |
30.9 |
5.1 |
嘉荫县 |
26.7 |
100 |
11.0 |
15.5 |
58.1 |
15.2 |
1.0 |
3.9 |
-3.9 |
10.1 |
38.0 |
6.5 |
汤旺县 |
17.2 |
100 |
13.9 |
12.2 |
70.7 |
18.7 |
0.9 |
5.3 |
-4.8 |
4.1 |
24.0 |
5.4 |
丰林县 |
24.3 |
100 |
7.2 |
13.9 |
57.1 |
10.8 |
2.6 |
10.5 |
-6.2 |
7.9 |
32.4 |
5.4 |
南岔县 |
19.6 |
100 |
6.0 |
4.9 |
25.2 |
18.7 |
4.0 |
20.3 |
-6.4 |
10.7 |
54.5 |
5.0 |
大箐山县 |
14.9 |
100 |
6.9 |
7.5 |
50.4 |
12.6 |
1.9 |
12.7 |
-6.9 |
5.5 |
36.9 |
4.2 |
(三)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2021年,消费品市场持续复苏。全市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9.2%,实现由2020年负增长(-3.9%)转为正增长,占全市社会消费品总额的47.3%。同时,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增强了居民的消费能力。2021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7元,同比增长8.6%,增幅比2019年提高2.6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6元,比上年增长10.5%,增幅比2019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四)综合排名大幅提升
2021年,全市只有嘉荫县和铁力市参加全省县域经济考评综合排名,在全省参与排名的63个县(市)中,铁力市排在28位,同比上升25位,比2019年上升5位;嘉荫县排在35位,同比上升20位,比2019年上升25位,两个县(市)排位均大幅提升,晋位赶超势头良好。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总体来看,与全省平均水平、与省内发达县(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经济总量较小,实力相对较弱
2021年,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仅为30.4亿元,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69.8亿元。6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仅为182.4亿元,不及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排在第4位尚志市的总量(185.8亿元),仅占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1.2%。2019-2021年全市县域三年平均增速为2.8%,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5.1%)低2.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方面,财政实力较弱。2021年全市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占全省县域的2.4%,平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亿元,仅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财政收入结构不优。2021年全市县域税收收入同比增速低于非税收入2.9个百分点,占公共预算收入的46.2%,比全省县域低8.3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占比达到53.8%,全市县域财政税源不多,非税收入仍是公共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产业结构不优,二产发展滞后
因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县域缺乏长期稳定的优势产业,传统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占比仍然较高,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县域经济为“一、三、二”结构,而全市经济结构为“三、一、二”。2021年,县域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9%,高于全省县域(44.3%)5.6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仍然在县域经济中占据主要份额。6个县(市)中一产增加值占本地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的有4个,最高的为汤旺县高达70.7%,最低的为南岔县25.5%,与发达县(市)不足10%的占比相距甚远。
资本需求相对较大、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第二产业发展仍比较落后,县域第二产业占比较小,2021年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6%。6个县(市)二产占比均不足三成,最高的为铁力市(22.7%),最低的为嘉荫县(3.9%)。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少,工业化水平低。全市6个县(市)规上工业企业共计41家,占全市总个数的59.4%,县均不足7家,比全省县均(28.3家)少21.5家。全市有4个县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为个位数,最少的嘉荫县和汤旺县仅有2家。2021年,全市县域工业化率约为14.8%,尚未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根据国际标准,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其中,铁力市工业化率最高达到21.5%,其次是南岔县19.9%,最低的为嘉荫县3.5%,其次为汤旺河4.6%。
(三)内在驱动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投资质量不优。2021年,全市县域投资同比增长6.6%,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增长主要因素是铁力至伊春铁路建设项目拉动,扣除该项目拉动,全市县域投资下降15.4%。全市6个县(市)投资同比呈“三升三降”态势,铁力市增幅最高31.3%(为铁力至伊春铁路建设项目拉动);南岔县降幅最大,同比下降42.8%。第一产业投资下降明显。2021年全市县域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3.5%,降幅分别比2019年和2020年扩大4.1和8.1个百分点。产业项目数量较少。2021年,全市县域开(复)工产业项目22个,与上年持平,比2019年减少8个,不及排在第9位的集贤县(23个)一个县多。产业项目主要集中在铁力市(13个),嘉荫县和南岔县各3个、汤旺县2个、丰林县1个、大箐山县没有产业项目。二是消费层次较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偏小。2021年,除铁力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排在全省27位,其余5个县均位于全省后位(丰林县55位、嘉荫县57位、南岔县60位、汤旺县64位、大箐山县66位)。县域地区消费规模小。从2021年末限上批零住餐法人企业数量看,最多的铁力市11户,其次是南岔县5户、大箐山县3户、丰林县2户、嘉荫县1户、汤旺县没有限上批零住餐法人企业。三是招商引资规模较小。2021年,县域共实际利用内资11.1亿元,不及实际利用内资额全省排在30位的望奎县(11.4亿元)一个县多。从全省实际利用内资额排位看,铁力市43位,其余县均位于60名及以后。县域实际利用内资同比增长34.7%,比全省县域地区实际利用内资增速(49.3%)低14.6个百分点。
(四)县域发展不均,经济差距悬殊
从全市县域经济主要考核指标总量看,均呈现铁力市“一家独大”的局面。铁力市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是总量第二位的嘉荫县的2.98倍,是总量最小的大箐山县的5.34倍;规上工业企业17家,数量最多;实际利用内资额是其他5县之和的2.6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也是其他县的多倍。从全省排位情况,铁力市大部分指标排名相对靠前,且位次领先其他5县较多。
2021年全市各县(市)主要指标在全省位次表
单位:亿元、%、个 |
||||||||||||
指标 |
地区生产总值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 |
实际利用内资额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固定资产投资 |
||||||
总量 |
全省排位 |
增速 |
全省排位 |
总数 |
全省排位 |
总量 |
全省排位 |
总量 |
全省排位 |
增速 |
全省排位 |
|
铁力市 |
79.6 |
35 |
40.9 |
4 |
17 |
48 |
8.1 |
43 |
25.2 |
27 |
31.3 |
7 |
嘉荫县 |
26.7 |
60 |
10.1 |
46 |
2 |
65 |
0.8 |
61 |
7.7 |
57 |
3.5 |
51 |
汤旺县 |
17.2 |
66 |
3.8 |
56 |
2 |
65 |
0.7 |
62 |
5.2 |
64 |
-17.9 |
59 |
丰林县 |
24.3 |
61 |
-8.4 |
63 |
10 |
57 |
0.3 |
64 |
8.6 |
55 |
6.9 |
45 |
南岔县 |
19.6 |
64 |
-8.2 |
62 |
6 |
62 |
1.2 |
60 |
5.6 |
60 |
-42.8 |
66 |
大箐山县 |
14.9 |
67 |
-11 |
64 |
4 |
63 |
0.1 |
67 |
3.7 |
66 |
-3.9 |
54 |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招商力度,增强发展动力。一是要加大精准招商力度。要以县域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为抓手,围绕产业目录、产业链条,采取多种招商措施,精准招商,积极引进对县域经济辐射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强化产业支撑,让更多的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县域地区汇集,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力。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在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已开工项目抓投入、抓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传统产业项目提档升级。结合县域发展实际和需要,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和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步伐。
(二)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农业经济由扩量转为提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高效。继续做优做强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等县域特色优势农业。积极发展集种植养殖、订单农业、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形式,发展产地初加工和农畜产品流通销售以及乡村旅游业,推动传统农业“接二连三”,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工业化进程。要结合县域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产业规划,加快引进培育与县域经济相适应的工业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一批优势工业企业,推动县域工业化进程。三是推进现代服务业扩量增效。针对县域经济特点,积极发展与之匹配的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扩大服务业规模;对住宿餐饮、商贸流通、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进行改造提升,提高服务业质效。
(三)培育新兴产业,壮大经济总量。要因地制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扎实推进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产业建设。一是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生物经济。以全市纳入《黑龙江省“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构建林区寒地生物产业带为机遇,大力推动生物医药、生物食品产业发展。有基础的县(市)重点培育做强生物农业、特色农副产品和林下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生物经济产业,着力打造中国伊春林都北药、寒地食品产业园;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冰雪经济。各县(市)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冰雪资源,在外引内育上下功夫,力求在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等产业基础上有所突破。积极承办各项冰雪赛事,激发冰雪运动热情,激活冰雪体育产业。以冰雕、雪雕、林海雪原为载体,开展集文化展示、参与体验、科普研学等于一体的冰雪文化节庆活动,完善和提升冰雪文化休闲娱乐产品供给,壮大冰雪文化产业。打造升级冰雪旅游景区景点,培育精品冰雪旅游线路,加强冰雪旅游宣传营销;三是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运用市场引导、政策激励等手段,鼓励创办创意设计企业或设计工作室。积极扩大市场需求,激发创意创新活力,扶持创意设计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推动创意设计融入县域经济产业,打造“设计+”产业链,推动创意设计在生产、包装、功能、品牌方面的应用,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县域发展活力,壮大县域经济总量。
(四)优化营商环境,注重发展质效。持续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持续推进“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基础设施建设、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消除阻碍县域经济发展壁垒;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企业经营成本,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依托县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抓实动能转换,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改善民生,加大财政对县域的倾斜力度,大力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
(五)严守生态红线,坚持绿色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根据县域环境承载能力,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打造县域生态绿色森林城市,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体系,保护发展利用好生态资源,推动县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